English / Chinese

當代藝術新聞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
CANS MSN


入戲…太深
總編輯/鄭乃銘

(2010/03月號 當代藝術新聞)

從網路上面看到一則很不起眼的新聞,提到國外拍賣公司對於中國這幾年大量竄起的黃金買家,儘管在拍場大量競標且屢屢奪下最高標,可是,卻始終沒有交割,且狀況有越來越惡化的嫌疑,使得國外拍賣公司不得不對這些所謂黃金買家提出法律行為。拍賣公司就頗感慨地說,中國這些年雖然經濟大好,造就出不少黃金身價的藝術買家,但很明顯的這些酷愛在拍賣場上買藝術品的中國買家,似乎還不太能夠適應國際拍賣公司的遊戲規矩,會買、愛買;卻並沒有能力對自己的信譽善加維護。

賣家,也成為這波買家信用危機的受害者,拍賣公司無法在期限內結款給賣家。原因出在,買家壓根就沒有付錢。於是,國外的賣家最近就開始出現一股再求生路的行徑,原以為賣出去的作品拿回來之後,也不敢再冀望拍賣公司任何,轉而尋求私人的藝術經紀人來為作品找新路。但,這就出現一個但書,指名不願意接受中國境內的買家。

在公開的場子裡,舉牌奪得自己所要的藝術品,在落槌的那個瞬間,也同時得到滿堂的喝采聲。虛榮,真的是夠虛榮了!可是,誰又料得著在這亮麗、豪氣的行為底下,竟然祇是虛有其表。
我管這樣的人為「入戲太深」。

兩岸藝術圈裡,確實有很多人都有入戲太深的狀況。仔細分析入戲太深這個心理問題,會有正負兩極不同的拉力。正極的部份,則會出現這個人對自己所選擇的角色極盡投入,而且能不斷思及該如何超越既定的成績,這種人是屬於好的入戲太深。至於負極的部份,則是這個人以為自己在圈子中待了一年、兩年,就覺得自己根本是超人再世,應該得到眾人既羨又妒的眼神,但實際上這樣的人根本就還沒踏進這圈子裡來,這就是屬於壞的入戲太深;而且是自以為是的入戲。

過年之前,有個機會跟台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周功鑫一起用餐,這個餐會是那種很單純的私人情誼的聚會;沒有外人,所以,用餐的氣氛非常愉快。席間,我問院長說:遇到要審查預算或立法院院會委員質詢時,妳會不會很不習慣?院長笑著跟我說,不會!一點都不會。「我常把委員的質詢當作是個機會;是個讓我有機會跟對方解釋或說明院裡事務的機會。對於有些委員已經很了解故宮博物院運作常規,我相當感激他們的支持。遇到某些委員對我們的運作事務可能不盡了解,他能夠提出來,也就等於讓我有機會說明;讓他能夠認識、明瞭我們在做什麼、在想什麼。你想,有機會增加一個人了解故宮,我怎會覺得不習慣呢」?這話,聽得深受感動。眼前這個人,認識她超過二十年,但她始終沒有輕易離開文化推展的位置,不同環境與角色更換磨練她能夠更圓融、自在面對工作挑戰,這種入戲太深出自對自己的負責、對賞識她的人負責,對那些與她一起工作打拼的人負責。截稿前夕,《讀者文摘》對台灣民眾進行對誰信任指數排行的調查,慈濟證嚴師父高居首位,電影導演李安、雲門舞集林懷民都在前五名內,令人感到安心的是,政治人物全都被台灣民眾投以不信任票,排名遠遠落後而不足提出掛齒。政治人物被社會唾棄,出在性格貪婪卻屢屢喜愛披戴溫馴羊皮欺世,就好像喜歡在拍賣場上高舉號碼牌、喊價喊到最高點,以搏得現場如雷掌聲,但事後卻不願兌現付款,這種錯亂的價值觀之所以不斷發生與存在,何嘗不也是這個社會姑息出來。假如,藝術生態圈能施以類似信任指數調查,相信會對一個人在社會的自我價值與角色能力,有正面的提振;也能導向良性的入戲。

新春三月,亞洲的各類城市博覽會、拍賣會又將熱鬧逐續登場。在封面故事裡,我們選擇中國藝術家蘇笑柏在德國蘭根美術館的個展為新聞現場,我們想讓大家看看一位內斂、嚴格要求自己的藝術家,如何在個人創作上尋求精進,在為人處事更值得讓人學習。在當代藝術推手這個單元,則介紹初次舉辦的G-TOKYO總監Toshiko Ferrier,這位非常年輕、時髦的女生,又是如何規劃出一場既叫好更叫座的輕型博覽會。她從收藏家的角度來掌控博覽會的主軸,告訴日本社會一個事實;一個成熟的社會需要一個怎樣成熟的藝術市場。這話與這般好成績,來自這麼一位年輕但又擁有實戰經驗的女生,好的入戲太深著實該讓某些靠心機鬥狠的博覽會主事者汗顏吧!
入戲,誰不會!問題是在,就有人真不會,還不知道自己不會呢!

標籤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