English / Chinese

當代藝術新聞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
CANS MSN


你的態度取決於你的想像力
總編輯/鄭乃銘

(2010/04月號 當代藝術新聞)

亞當‧史密斯在《國富論》裡面說到『人幾乎無時無刻不需要別人的幫助。指望別人出自愛心來幫助自己,只不過是一廂情願的想像。惟有訴諸別人的利益,才比較有可能獲得別人的幫助…供應我們晚餐的肉販、酒商或麵包師傅,他們提供產品可不是因為樂善好施,而是為了自己的利益。我們不是訴諸他們的人性,而是訴諸他們的自利考量』。

這話,今天讀來仍舊令人內心有種不舒服的無力反駁感。
事實上,人與人並非一開始就全都以利益為出發點來稱斤論兩。在18世紀中葉以後,群己關係在父權社會結構裡,因為中產階級的大力竄起而被打破。中產階級有個特色也就是挾帶豐厚的資本及對科技知識的熟稔,一心一意嚮往著追求金錢財富。社會學家發現,這個時候的中產階級往往以不帶情感的功利主義心態,把屬下當作滿足個人貪婪的操縱工具,只對其個人的利益有著絕對性興趣,對員工及背後所代表的家庭就顯得漠不關心。再加上,人口的外移,都市成為眾多外移人口的中繼站,人一多;競爭就會格外激烈,意外造成社區之間的鄰我關係悄然喪失。同時,基督教的基本教義精神也不再受到權勢者青睞,社會的階級意識越拉越大,人與人之間基本的尊重與公眾意識也就更淡薄。

對資產階級最為熱切的莫過於馬克思。他在1848年《共產黨宣言》就說過『資產階級…殘酷無情地撕裂人與其自然父長之間斑駁的封建關係。這使得人與人之間只剩下赤裸裸的自私利益,以及冷漠無情的現金交易。資產階級以自利算計的冰水,澆熄了宗教信仰中最深的喜樂、騎士精神中的熱切進取,以及市井小民的多愁善感。個人價值,因此化成為交換利益』。
何慶基在這期的《城市真心話》專欄裡,寫到一位任職於紐約現代美術館的高階主管到香港來參觀,在探訪一位香港攝影師時,攝影師竟以一幅小作品來當作餽贈。當場,這位紐約現代美術館的主管敬謝不敏。拒絕的原因是;作為一位美術館的一員,不可以接受藝術品做為禮物。這則小故事引發何慶基在文章中探討;做為一位藝術人對專業的堅持,應該也包含對個人操守的自律。我相信這位香港攝影師的禮物,應該有可能出自中國社會極普遍的人情味。但因為這個環境早已經改變很多傳統價值觀認定,人對自利的追求本無關絕對是與非,可是社會異化讓解讀的角度變得詭異而缺乏標準。而來自這些歷史文獻上的材料,卻彷彿像針把一些潛規則給刺穿,赤裸了現階段普世的價值,突顯了何慶基這則小故事的敏感性。

時序進入四月,城市博覽會與春季拍賣會都將陸續展開。今年春季的博覽會,北京會是最艱苦的赤膊戰。拍賣則還是延續了去年對於華人經典油畫的看好,不少拍賣公司固然都還沒有完全公佈拍品陣容,但這股勢頭依舊分明。市場對於經典藝術品的追求,這固然是建立在市場效益上,不過希望在交錢交易的過程裡,也能多留意作品本身的厚度。這個月的重要展覽,我們選擇影像來作為訴求,兩位前輩藝術家張才與張照堂的攝影,將歲月的風景留在鏡頭裡,可是卻充分賦予了作品裡面始終未曾減弱的人的溫度。另外,我們也以美國新世代藝術家David LaChapelle的作品來引證出不同視覺思維。封面故事與7080封面藝術家,分別是向京與王風華,這兩位創作嚴謹、執著的藝術家,對待藝術的態度就好像傳承前輩藝術家對藝術的信仰虔誠。另外,日本藝術家原高史的創作精神,則讓人看到一位藝術家對不同地區民眾的善心與愛,這份態度使得原高史的人與藝術都散發出濃濃人情味。最近爆紅的台灣藝術家古又文,從紡紗原料裡的羊毛條找到自己藝術創作的新天堂,成功的背後,他卻是一位來自單親家庭必須自己打理學費才能繼續深學的人。從他身上,我看到台灣年輕世代的藝術家,應該像他一樣;志向一旦立定,就該無怨無悔去追求,而不要浪費太多時間去經營怨天尤人,把企圖心與冒險心都丟到水溝裡。
我無法論斷一個人對於自利的強烈需求是對或錯,但在我小小的工作檯上,則可以選擇一些良性的篇幅告訴大家,當整個環境陷入一片黑暗的時候,千萬不要忘記,你仍可點亮自己手中那隻蠟燭,而你的態度充分取決你自己的想像力。

標籤: